唐高宗开辟了唐朝最辽阔的国土,为什么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幅度缩水?
唐高宗时期,唐朝国力强盛,开辟了辽阔的国土。然而到了武则天时期,唐朝版图却出现了明显的收缩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
军事方面
- **外部威胁加剧**:唐高宗后期,周边的吐蕃、东突厥等势力逐渐强大。到了武则天时期,吐蕃趁机攻占了安西四镇中的三镇,虽然后来被唐朝收复,但也反映出边境形势的不稳定。同时,后突厥汗国迅速崛起,入侵唐朝北方边境,占据了原东突厥汗国统治的绝大部分漠北地区,对唐朝构成了长期且严峻的挑战。
- **军事制度变革**:府兵制是唐朝前期重要的军事制度,为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。但到了唐高宗中后期,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,均田制遭到破坏,府兵赖以生存的土地基础逐渐瓦解,导致兵源枯竭。武则天执掌大权后,府兵制进一步走向衰落,士兵逃亡现象日趋严重,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大不如前,边疆防御能力随之下降。
- **将领清洗严重**:武则天在巩固自身权力、打击异己的过程中,对一批功勋卓著的将领进行了残酷的清洗。如程务挺被冤杀,导致北方边境防御力量削弱;黑齿常之也因酷吏诬告而含冤而死。这些行为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人才储备,打击了将士们的士气和忠诚度,使得唐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,军事指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。

政治方面
- **政权更迭动荡**:武则天从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,到后来正式称帝建立武周政权,这一过程中政治斗争激烈,朝堂动荡不安。大量的政治清洗和权力斗争消耗了国家的精力和资源,使得政府在边疆事务上的精力和投入相对减少,无法像唐高宗时期那样有效地维护边疆稳定和拓展疆土。
- **统治合法性受质疑**: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称帝的女皇,她的统治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部分朝臣和民众的质疑。这种质疑可能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,在边疆地区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和协调,影响了边疆政策的执行和军事行动的开展。
经济方面
- **经济重心转移**:唐高宗时期,唐朝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和中原地区,国家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边疆开发。但到了武则天时期,随着南方经济的逐渐发展,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。相对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和稳定中,对北方和西域等边疆地区的投入相对减少,影响了边疆的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。
- **财政负担加重**:武则天时期,国家的财政负担相对较重。一方面,政治斗争和宫廷建设等耗费了大量的资金;另一方面,为了巩固统治,需要在各地加强行政管理和军事部署,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。有限的财政资源难以同时满足边疆军事行动和国内建设的需要,导致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加强。
民族关系方面
- **民族融合难度增大**:唐高宗时期,唐朝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羁縻政策,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融合。但到了武则天时期,随着周边民族势力的发展和变化,民族融合的难度逐渐增大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反抗唐朝统治的势力,如营州之乱中契丹族的叛乱,给唐朝的边疆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。
- **民族政策执行不力**:武则天时期,由于政治动荡和资源有限,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执行力度相对减弱。一些原本对唐朝忠诚的少数民族部落,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,逐渐产生了离心倾向,影响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。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精彩推荐